清空購物車關閉
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
小計
$340000
全螢幕顯示後可利用滑鼠滾輪(手機用戶請利用手勢)來調整圖片大小


樁接

$38,000

※如藝術家作品為組件可拆售,線上預售展不提供拆售作品購買服務。如有購買拆售作品之需求,歡迎於114/11/14-11/16蒞臨高雄漾藝術博覽會現場參觀選購。

尺寸

21x18x23cm

材質

玻璃纖維強化塑膠、汽車清漆

作品介紹

這系列作品的出發點來自一次偶然的經驗。大約兩年前,我完成了一件頭像習作,放在工作室裡許久。某年夏天,因為空間
調整,隨手將它移到窗邊。幾天後發現,雕塑在陽光曝曬下開始融化,外層的形體塌陷,內部的木頭支架裸露。雕塑倒了、
壞了,起初覺得不捨,暫且擱在一旁。但放著放著,越看越覺得這個變化像是在提醒我什麼,既與生命有關,也與結構本身
有關。
這讓我開始思考,形體構成的方式。我們只看得到形體的外形,卻看不到它內部的支撐。當外層崩解,才發現真正決定它存
在方式的,是那些平常被忽略的結構。這讓我聯想到植物的根莖——它們隱藏在土壤之下,從未真正顯露,卻是支撐整株
植物的核心。
於是,我開始重新塑形這些骨架,讓它們與根莖的形態融合。在塑造過程中,骨架與根莖的結構並不是簡單的拼貼,而是彼
此滲透,邊界逐漸模糊。而這種模糊狀態本身令人著迷,它促使我思考:生命的形態究竟是什麼?是我們所見的外部形體,
還是那些隱藏在內部、不易察覺的支撐力量?
在材料的選擇上,我用了金屬和樹脂,也用了翻模的技術。因為這些材料不僅能保持形態的真實性,也讓我能夠捕捉那種流
動感和生命力。我喜歡翻模,它像是一種記錄,一種把暫時性的東西固定下來的方式。
這系列作品對我來說,更像是一種「顯露」的過程。那些原本不該被看見的支撐結構,當它們開始浮現,形體的概念也隨之
改變。結構不再只是背景,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,甚至在某些時刻,比形體本身更重要。我希望超越形體的表面,召喚出結
構內在的力量。

關於 何宇森

「藝術多漾性」特展區 檢視所有作品

學歷

2014 - 2017 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系 / 台灣

2017 - 2020 中央美術學院 觀念雕塑與材料研究 研究所 / 北京

個展/聯展/獲獎/典藏

獲獎情況​

2025 高雄獎,評審特別獎

2024 台南美展,優選

2024 宜蘭獎。佳作

​2021 新北美展 雕塑類,入選

2021 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,入選

2020 南方雪系列作品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

2016 國際袖珍雕塑展,銀雕獎

2015 國際袖珍雕塑展,優選​

​​​

​​​​



個展

2025 骨骼與根莖,谷公館,臺灣臺北

2024 南方雪,理善藝聚空間,臺灣臺北

2019 10片遺憾與8珠雪,中央美術學院六號樓四樓展廳,北京







雙個展

2020 童貞狀態,藝非凡美術館,臺灣臺南

2019 遊心鬱語,心牛藝空間,臺灣臺南

​​​



​​​

聯展

2024 中間狀態,陸府生活美學基金會,臺灣臺中

2024 藝術未來博覽會,新苑藝術,台灣臺北

2023 Mind the Gap,No copies,臺灣臺北

2022 奧柏曼山谷,藝非凡美術館,臺灣臺南

2022 Y.E.S. TAIWAN in Leipzig,也趣畫廊 萊比錫地區,德國

2022 台灣當代一年展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,臺灣臺北

2022 Y.E.S. TAIWAN IX,也趣藝廊,臺灣臺北

2019 迴響,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展,北京

2017 脆皮計畫,435藝術特區,臺灣臺北

2017 1976,藝托邦藝術空間,臺灣臺南

2016 藝術自由日,華山藝文空間,臺灣臺北

2014 塗鴉藝術展,德鴻藝廊,臺灣臺南

回上一頁